语音播报
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三 、百 、千”在教育史上的地位
及其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高文元
在我国漫长的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里,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识字课本,主要有三本千把字的小书,这就是《三字经》、《百家姓》 、《千字文》 。宋元以来,人们习惯地将这三种识字课本简称为《三 、百、千》 。
《三 、百 、千》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文献中,就其影响之大 、流传之广而言,是没有一部可与之相比的 。历史学家周谷城说:《三、百 、千》对“当时普通人所受的教育,以及他们通过教育而形成的自然观、神道观、伦理观 、道德观 、价值观 、历史观,在这类书中,确实要比在专属文人学士的书中,有着更加充分而鲜明的反映。”他还说:《三、百 、千》确实有其长处和优势,“自有其文化史和教育史上的价值”,“是不能也不应一笔抹杀的 。”①
《三 、百、千》是中国古代启蒙教材最优秀的代表,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一个奇迹。因此,像周谷城那样正确认识 、重新评价《三 、百、千》在我国教育史上的地位和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千万“不可谓之鄙俚,而耻于窥涉” 。
一 、内容广博丰富,实用性强
我国是很重视儿童启蒙识字课本编写的 。远在西周时期,就有《史籀篇》,这是儿童启蒙识字课本的源头 。成书于535年至546年间的《千字文》,即“天地玄黄,宇宙洪荒”那一种,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武帝萧衍为教育年幼的子侄而命令散骑侍郎 、给事中周兴嗣编撰的启蒙识字、书法课本 。《百家姓》成书于宋朝初年,编撰者“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宋朝末年,还产生了另一部著名的启蒙识字课本,这就是相传为南宋大学者王应麟所撰写的《三字经》,即“人之初,性本善”那一种 。
《三、百、千》的内容主题大致相似,主要是传授自然 、社会和历史 、地理等方面的文化知识,教给儿童青少年立身处世的道理及方法,其中关于加强道德教育 、奋发勤学 、积极向上的思想和动人事迹,至今仍给我们以极大启迪。
《三字经》全书380句,每句三言,共计1140个字。在这一千多个字中,涵盖的知识面很宽很广,内容十分丰富,既涵盖了教育 、伦理 、道德 、天文、历史 、地理,又涵盖了儒家经典和优秀人物 。书中提及的“经书”有18种,“子书”5种,“史书”22种,其中历史人物就更多了,约有百余个 。历史学家吴晗曾说过: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三字经》可以作为初学者阅读中国古籍的线索 。
书的一开头,就强调了教育 、学习的重要性,并主张教育应该贯彻始终,贵在专一。“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作者不仅强调了教育的重要,实际上还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人的成长受环境影响很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受父母的影响很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不仅要关心孩子的物质生活,还应有好的教育方法;受
教师的影响就更大,如果“教不严”,疏于引导,放任自流,就是失职。
接着,作者讲述了应学习、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内容,特别是用300多言,从伏羲 、神农开始,直到清末,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 、帝王兴废的历史:“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口而诵,心而维,朝于斯,夕于斯。”这简洁明快的语句,对于儿童记忆、背诵我国朝代更迭的历史,是非常合适的。
《三字经》对儿童采取正面引导、劝勉鼓励的方式,激励儿童勤学攻读 、奋发向上,努力做有用的人:“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还再三告诫儿童少年们:“尔小生,宜早思 。……尔小生,宜立志。”“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这种谆谆劝勉,是感人至深的。还应指出的是,人的经历不同,“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各有所长,但通常很难作到长者向晚辈请教,领导向群众学习,这实际是一种偏见和习惯势力 。像圣贤孔子向七岁童子请教,像宋朝的中书令(相当于宰相)赵普在晚上还要经常研读《论语》,探寻“修身 、齐家 、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就是十分可贵的。不论是国家领导干部,还是公务员、人民教师以及其他行业的工作人员,在改革开放、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今天,都应该继承和发扬“彼既仕,学且勤”的精神 。
《百家姓》是中华民族姓氏的一本简明手册,几乎是家喻户晓 、人人皆知,但全书并非只有一百个姓。这里的“百”,既有“少”,也有“多”的意思 。《百家姓》最初的版本,有118句,每句四言,共472字,440个姓,其中单姓410个,复姓30个。后来流行的增补本,补上了“鲜于闾丘”和从“亓官司寇”到“第五言福”共24句,书的最后一句是“百家姓续”,每句四言,共142句,568个字,508个姓,其中单姓449个,复姓59个。因为研究者所依据的版本不同,姓氏数自然就不同了 。
五千多年来,以华夏族(汉族的远古)为基础的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也是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不断融合的过程 。我国历史上不同民族姓氏最大规模的融合,要算公元五世纪北魏孝文帝(元宏)对鲜卑族进行的姓氏改革了 。改革后的姓氏绝大多数载入了《百家姓》之中 。用汉字表达的姓氏,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融合的反映,也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财富。
我国目前所使用的汉字姓氏共有3000多个,几个大姓的人口是:李姓8700多万,王姓8000多万,张姓7800多万,刘姓6000多万,陈姓5000多万 。因此,有谚语曰:“张王李陈遍地刘,起个名字都发愁” 。这五大姓的人口总数,超过 3.5亿。又据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提供的1982年全国人口万分之五的实际抽样资料和1969年台湾的资料统计,当代中国100个常见大姓是:李、王、张 、刘 、陈 、杨 、赵 、黄 、周 、吴 、徐、孙、胡 、朱、高、林、何 、郭、马 、罗、梁 、宋、郑 、谢 、韩 、唐、冯 、于 、董 、萧 、程 、曹、袁、邓、许、傅、沈 、曾 、彭 、吕、苏 、卢 、蒋 、蔡、贾 、丁 、魏 、薛、叶、阎 、余 、潘、杜、戴、夏、钟、汪 、田 、任 、姜、范 、方 、石、姚 、谭 、廖 、邹 、熊、金 、陆 、郝、孔 、白 、崔 、康、毛、邱 、秦、江 、史 、顾 、侯 、邵 、孟 、龙、万 、段 、雷 、钱、汤、尹 、黎 、易、常、武 、乔 、贺 、赖、龚 、文 。这100个大姓都是《百家姓》中的姓 。这些汉字姓氏,并不仅为汉族所独有。比如“高”姓,不仅汉族中有“高”姓,现在云南省白族和宁夏回族中也有 。
《千字文》内容丰富多彩,有天文、地理 、历史等方面的名物,有帝都 、朝廷 、典章 、人物等方面的辉煌盛况;有伦理道德 、立身处世的人生哲学;有农艺 、读书 、饮食、居处、园林、祭祀等方面的生活常识;有训诫子弟的言论,等等。这些内容,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有些仍有借鉴和启迪作用。
这本书从开天辟地入手,讲天地宇宙,讲日月星辰,讲寒暑四季,讲云雨霜露,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任何一个民族的儿童青少年都十分关心 、十分感兴趣的问题 。在这样一个广阔的大背景下,再介绍社会 、人生知识,就很容易为儿童所接受。《千字文》还以极大热情,
生动描绘了长期作为国都的长安和洛阳令人羡慕的盛世 。宏大的场面,淋漓尽致的描写,必然给儿童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
二、语言优美精炼,整齐押韵,通俗易懂
就其语言来说,《三 、百 、千》是极其成功的,都是用三言 、四言韵语写成,优美精炼,整齐押韵,琅琅上口,通俗易懂,过目难忘。
《千字文》简洁优美,文采飞扬,独具匠心,只用了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就缀文成篇,连贯押韵,这是很不容易的,是了不起的创作 。清朝褚人获说:“王凤洲称《千字文》为绝纱文章,政谓局于有限之字而能条例贯穿,毫无舛错,如舞霓裳于寸木,抽长绪于乱丝” 。其中像“渠荷的历,园莽抽条 。枇杷晚翠,梧桐早雕。陈根委翳,落叶飘靗 。游昆独运,凌摩绛霄。”就是很不错的写景诗 。
《千字文》要表现的内容极其丰富,但使用的字要严格限制在1000个之内,这就不得不借助省略和压缩的办法,把意思表达充分、完美 。如“銵溪伊尹,佐时阿衡”,是省略,也是大的跳跃。文中只提“銵溪”二字,却代表了姜太公辅佐帝王开创一代江山的大量事迹 。“伊尹”二字,同样代表了大量的省略 。知道是省略,对我们了解文章和阅读其他古书,是有帮助的。
《千字文》所选用字,都是南北朝时代常用的汉字。在今天,绝大多数仍然还是常用汉字。据统计,《千字文》共使用不同现代汉字995个字,与1988年1月国家语委和国家教委联合发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相对照②,其中《千字文》属现代汉语常用字806个,占81.01%;属次常用字74个,占7.44%;属非常用字115个,占11.55% 。在非常用字中,有不少字也是不难认的,如:坟 、妾、禄 、凋 、诛、犊、筵、枇、杷等字。
《百家姓》的语言有很强的音乐性 。据载:在宋初出现的《百家姓》,曾经配有曲谱,旋律优美,节奏简单,非常适合儿童吟诵,是世界上第一部可以唱颂的识字课本。③《百家姓》基本上隔句押韵,在适当地方换韵。依《广韵》讲,全书共用了15个韵、71个韵脚字 。
有些汉字,作为姓氏时,有它特定的读音,我们在学习《百家姓》时,要下一番死记硬背的功夫 。造成特定读音的原因,有的是受了方言语音的影响,有的是保留了古音。如乐(yuè),《中华姓氏大辞典》认为:“乐姓有酪(lào)、岳(yuè)、泐(lé)三音,且源出不同”④ 。既然“乐”是两个姓或三个姓,那么《百家姓》很可能就不只是508个姓了 。
《百家姓》增补本共用了不同汉字500个。与《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相对照,其中《百家姓》属现代汉语常用字330个,占66%;属次常用字61个,占12.2%;属非常用字109个,占21.8%,多是姓氏兼地名 、国名。
《三字经》全书用三言韵语,有点像儿歌、顺口溜,浅易通俗,极富口语化,句法灵活多变,吟咏起来生动活泼。《三字经》不用四言而用三言,也是时代发展的反映 。
《三字经》共使用现代汉字541个,与《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相对照,其中《三字经》属现代汉语常用字461个,占85.22%;属次常用字38个,占7.02%;属非常用字42个,占7.76% 。
《三 、百、千》中的典故,并不算多,其中《千字文》有20多处,《三字经》有30多处,但底蕴很深,要想弄个一清二楚,就是有文化的人也得翻翻工具书或古书。比如《千字文》中的“白驹食场”吧,就出自《诗经·小雅·白驹》 。“皎皎白驹,食我场苗”,意思是说,洁白的马驹在打谷场上自由地吃食,暗喻贤人无不得到任用,充分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干。
在《三 、百、千》中,就现代汉语三类汉字的使用率来讲,常用字和次常用字使用率最高的是《三字经》,占92.24%;其次是《千字文》,占88.45%;最少的是《百家姓》,占78.2%。非常用字使用率最高的是《百家姓》,占21.8%;其次是《千字文》,占11.55%;最少的是《三字经》,占7.76%。就《三、百 、千》来讲,共使用现代汉语不同字1482个⑤,其中常用字1085个,占73.21%;次常用字153个,占10.32%;非常用字244个,占16.47%。以上统计说明,汉语是非常稳定的,近1000来年,变化是有的,但不是很大,特别是常用字 、次常用字。成书于宋末的《三字经》,已属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差别较小,所用字也多为我
们今天的常用汉字,阅读起来困难不大 。
三、影响深远,在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 、百 、千》是我国古代蒙书保存下来的最完整、成书较早 、使用最久 、影响最大的儿童启蒙识字教材,开创 、巩固了“先识字,后读书”的集中识字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和教学上,都有深刻的影响 。
隋朝以后,《千字文》取代了西汉流传下来的儿童识字课本《急就篇》 。直到清末民初,我国各地官学 、私学还把《千字文》作为启蒙识字课本来用 。清初学者顾炎武说:《千字文》“不独以文传,而又以其巧传 。后之读者苦《三苍》之难,而便《千字文》之易,于是至今为小学家恒用之书 。”
《千字文》的影响确实很大 。《千字文》成书后,出现了“千字文”体,出版了不少改编本和续编本 。例如《续千字文》(宋朝侍其玮编) 、《三续千字文》(宋朝葛刚正编)和《训蒙千字文》(清朝何桂珍编)等。但因这些各式各样的《千字文》艰深古奥,虽有名人捧场,但都未能流传久广 。唐宋后,《千字文》还被译成满 、蒙等文字,供满 、蒙等民族的儿童识字用,并远播到日本 。
由于《千字文》风格独异,魅力无穷,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至今仍受到喜爱 。在中外教育史上,可以说是创造了教材使用时间最长的世界纪录。
《百家姓》成书后,流传是很广的 。公元1192年,南宋诗人陆游在浙江山阴作《秋日郊居》八首,其中第七首云:“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授罢村学闭门睡,终年不著面看人 。”诗后,作者自注:“农家十月,乃遣子入学。所读《杂字》、《百家姓》之类,谓之村书。”这是从古诗文中看到的关于《百家姓》作为识字课本的较早记载 。此后,在诗文中记述《百家姓》的就逐渐多了。如清朝郭尧臣所编《捧腹集诗抄》有诗云:“一阵乌鸦噪晚风,诸生齐逞好喉咙 。赵钱孙李周吴郑,天地玄黄宇宙洪 。《千字文》完翻《鉴略》,《百家姓》毕理《神童》,就中一个超群者,一日三行读《大》 、《中》 。”这反映了《百家姓》是多么普及。
《百家姓》问世后,陆续出版了一些增补本和改编本 。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实际上的问题,即收姓少,不够用,“阙漏殊多,单姓如商、岳 、涂、来,复姓如左丘、叔孙 、鲜于、胡毋之类,指不胜屈 。”⑥如“仉”(zhǎng),是稀姓,但是孟子母亲的姓;“亓(qí)官”是孔子妻子的姓;“岳”是抗金英雄岳飞的姓,漏掉了都不好,应该补上。另外,《百家姓》是两浙儒生编撰的,对北方的姓,尤其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姓,注意得不够,如“拓跋、哈”等等。二是政治上的原因。明清统治者不愿让“赵”姓打头,于是就出现了由明朝吴沉、刘仲质编撰的 、以“朱”姓打头的且有句意的《皇明千家姓》和清朝皇帝康熙主编的,以“孔”姓打头的《御制百家姓》 。这些增补本和改编本,因习惯势力等各种原因的影响,均未能广泛流传开。
就《三 、百 、千》来说,《百家姓》最为家喻户晓 。《百家姓》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文化教育史上,也是一个奇迹,其他国家和民族是没有的。在文明古国的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和古希腊,人们一般没有世代相传、稳定不变的姓,只有名 。到了后来,才逐渐有了稳定的姓 。
《三字经》被誉为“小型百科全书” 、“千古一奇书”,“袖珍《通鉴纲目》” 、“如能字字知诠解,子史经书一贯通” 。1928年,章太炎在《重订三字经》序中说:《三字经》“先举方名事类,次及经史诸子,所以启导蒙稚者略备。观其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以校梁人所集《千字文》,虽字有重复,词无藻采,其启人知识过之 。”
《三字经》的影响很大 。1924年1月,教育家陶行知在给朱经农的信中说:“中国现在销行量最多的书是什么?就我们所观察还是《三字经》、《千字文》 、《百家姓》……这一类的书 。”《三字经》不仅有蒙汉 、满汉对照本,还有汉俄对照本和多种英译本。不仅如此,《三字经》还是风靡全球的华夏八大古籍之一 。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将《三字经》选入该组织编辑出版的《儿童道德丛书》,向全世界推荐。
四、取其精华,古为今用,使其为现代教育服务
迄今,《三字经》使用了700多年,《百家
姓》使用了1000多年,《千字文》使用了1400多年。使用了这么长时间,自有其宝贵的精华,当然,也有其局限性和落后性。那么,在我们刚刚迈入21世纪的时候,在新的千禧之年的曙光已经照遍神州大地的时候,《三、百 、千》在现代的中小学教育中,还有无生命力,有多大生命力?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还有无用武之地,怎样发挥《三 、百 、千》的作用?对小学识字教学和教材编写有无启示?这是一个重要的新课题,值得深思 。教育家张焕庭认为:研究中国小学各科教学发展上的光辉成就,“又要以科学 、审慎的态度分析批判以往小学的内容、形式 、方法、原则”,“揭示出中国小学教育在内的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的组成部分,为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⑦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离不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和发扬,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而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在《三 、百、千》中反映得是很突出 、很充分的,至今仍有积极作用 。
过去用于教育儿童识字的《三、百 、千》,现在的大学生未必都能看得懂,有的连《三、百 、千》是什么都不知道,应该设法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谈四点看法。
第一,在小学,只要有合格的教师,把《三 、百 、千》有生命力的精彩段落编进语文教材,是完全可行的,有益的。20世纪60年代,以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而闻名神州的北京景山学校在三年级和四年级就以修订和删改过的《三字经》 、《千字文》、《幼学琼林》等为教材,为小学生识字 、提高阅读能力 、扩大历史文化知识(平均每周用一二个课时)积累了经验,取得了成功 。开始,在研究讲《三字经》叙史部分时,老师们认为这段文字太长,又难懂,学生没有历史知识,打算不讲了 。讲过以后,学生并不像老师们估计得那样什么都不懂,因为他们看过许多小人书 、故事书,有不少零散的朝代知识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系统起来了 。“孩子们感到非常有意思,对这课书特别爱学,也爱念爱背”。当年学过文言文、如今已成材的景山学校毕业生认为,适当学一点文言文,对提高现代白话文的阅读和写作都有好处。因为现代白话文是从文言文脱胎而来的 。白话文中有许多文言成分。学好文言文不仅可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和鉴尝能力,而且对白话文的写作也大有裨益。景山学校的老师们认为:学一点文言文比不学好,早学比晚学好,集中学比分散学好⑧。江苏省教委编著的小学语文第六册编写了一则《百家姓》的故事,介绍“赵钱孙李”等16个姓,让孩子们知道中华民族姓氏中最基本 、最起码的一些常识,教学效果很好。作家刘心武和诗人刘湛秋在《中华启蒙读物》中说:在有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百家姓》尚未获得应有的位置,这是令人遗憾的 。中小学生、家长和老师及未读过《百家姓》的大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实在应该读一读,并认为“读过《百家姓》,你才是个知识结构没有缺陷的`老百姓’啊!”
第二,在小学语文未将《三 、百、千》中的精彩段落编入教材前,适当选注某些精彩段落或改编某些段落指导学生学习,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背诵,也是可行的 。比如《三字经》中的孟母择邻、孔融让梨、黄香温席、囊萤映雪、负薪挂角以及《三字经》 、《千字文》中那一大串发愤勤学的事迹,可以编成故事,或者详加注释,教给儿童,使今天的孩子们知道古代孩子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勤奋好学的状况,勉励自己刻苦攻读,努力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第三,应该编写一些适合儿童青少年课外阅读的《三、百、千》读物 。现在出版的《三、百 、千》读物,确实不少,但真正适合儿童青少年文化程度的读本又确实寥寥 。笔者认为,现在需要的是注释详略得当、言简意明 、浅显易懂,又翻译得较为正确和有适当评析的那种本子 。当然,在引导儿童青少年学习《三 、百、千》中的人物和故事时,要像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那样:“古时候,有刺股悬梁、穿壁引光 、积雪囊萤 、燃糠自照等勤奋好学的故事,主要是要教育青少年树立好学上进的志向。如果方法不对或不适当,也会导致适得其反的结果 。这方面的教训不少,要引以为戒 。”⑨
第四,《三 、百、千》对小学识字教学和教材编写也有重要的启示 。《三、百、千》共使用现代汉字2036个 。除去重复的字,儿童学完《三、百 、千》后,可以认识1482个字 。这是
就现代汉字统计得出的使用的不同汉字的总数而言,因为新中国成立后,淘汰了一些异体字,简掉了一些繁体字,所以古代儿童学完这三种启蒙识字课本后,最少可认识1500个汉字。从现代汉字的识字量来看,也达到了1988年2月国务院制定的农民认识1500个汉字的脱盲标准,初步阅读和书写能力已基本够用了 。
《三 、百 、千》中的字,绝大多数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汉字 。可以这样说,从西汉的《急就篇》到后来的《三 、百 、千》,优秀的知识分子已逐渐凭经验 、凭感觉认识到儿童识字课本应该选收日常生活 、社会生活中的常用字,不宜选收“难字” 。这条用漫长的时间得来的重要经验,已为我们今天的语文教材编写人员所接收、所遵循。但是实践起来,并非那么容易,其中重要原因是中国地域辽阔,而常用字除带有行业性外,还带有明显的地域性。南方和北方、城市和乡村 、平原和山区、沿海和内地 、农区和牧区的常用字,都有不同。比如“梅”字,在1988年初,国家语委和国家教委联合发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属常用字,但在西藏 、内蒙 、新疆 、青海这些地区,恐怕连次常用字也算不上。因此,我认为,由国家或省级教育部门组织编写小语教材的基本部分(约占全部份量的70%-80%)的意见,是可行的。各地各校的语文教师再以《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为依据,结合当地实际生活中用到的常用字,适当编写补充教材,增加识字量,可能更好些 。
用什么方法 、用什么体裁的文章教儿童识字?识字教学始终是人们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据统计,目前共有11种识字法。辽宁省的姜兆臣、张国祥正在实验的韵语识字法,能在一年内使儿童轻松愉快地认识2500多个常用字10 。这种识字法,是《三 、百 、千》集中识字法的继承和发展 。在以识字为主的低年级阶段,确实很有成效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教材应该以编选优秀的 、而又有助于识字的诗歌、儿歌和顺口溜为主 。小学生都喜欢诗歌,这是一个普遍现象 。现在有的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有助于识字的优秀诗歌,似乎还少了些 。
在教学和编写《百家姓》读物时的姓氏用字,应该允许使用被简化的繁体字和被淘汰的异体字 。比如“”和“党”、“傅”和“付” 、“”和“郁”,各是两个不同的姓,不能以简化字代替繁体字 。那样两个姓就成了一个姓,等于取消了一个姓。又如“闫”是“阎”的异体字,但“闫”是“阎”姓的别支,是两个姓 。在姓氏用字时,如果繁、简字体是一对一的关系,就应该使用简体字 。如果使用简体字有可能引起姓氏混乱时,就应该继续使用异体字和繁体字 。
注:
①喻岳衡主编:《传统蒙学书集成》序,岳麓书社1996年8月第1版。
②《国家语言文字政策法规汇编》,语文出版社出版,1997年12月第2次印刷 。
③参见《北京晚报》1999年5月26日第10版 。
④袁义达编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 。
⑤⑦林治金主编的《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史》统计为1496个汉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
⑥黄周星:《百家姓新笺》序。
⑧参看《景山学校语文教学改革之路》,周正逵 、傅宝珍 、杜永道文,人民教育出版2000年4月第1版 。
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解放日报》,2000年3月2日 。
10参看《现代小学识字教学科学化研究》,北京科技出版社1995年11月第1版。
〔作者系原语文出版社社长 、总编辑、编审 。北京 100010〕
(本文责任编辑:赵永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