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播报
祁立说现在最大的困难,是发热门诊的就诊人数过多。而一线医务工作者最需要的 ,是能让患者根据规范的指南分级诊疗 ,减轻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不必要的压力 。整个采访 ,他没有表达恐慌和焦虑,只希望传递客观、真实 、有价值的信息 。
记者 | 肖文杰
编辑 | 赵 嘉
制图 | 程 星
如果说疫情是一场战争(它也的确就是),那么湖北就是核心战场 。而在疫源地武汉接诊发热病人的医生 ,便是最前线的士兵。
祁立就是其中之一。
他是武汉一家大型综合医院的医生 。1月19日 ,他接到院方通知,被紧急征调到急救中心,担任院前急救医生 。所谓院前 ,简单而言 ,就是120救护车上的医生 。而他的同事 ,也陆续接受征调 ,进入发热门诊或隔离病房。
平日,需要120急救车的病人 ,包括内、外科疾病 、外伤等,但他实际接诊的 ,几乎都是发热病人 。
以下内容,是根据对祁立的采访整理。祁立愿意接受采访,是因为他知道所有人正在经历信息轰炸,他希望作为一名一线医生 ,传递他所了解的 ,客观、真实,以及真正重要的信息 。
题图来源:第一财经
为了保护祁立和他所在的医院 ,我们也采用了化名和信息模糊处理 。他希望尽可能淡化个人情感 ,这也是本文采取第三人称 ,而不是第一人称的一个原因。
整个采访,他没有表达恐慌和焦虑 。
01
疫情爆发前 ,医生能提前知道情况不对吗?
和大多数人一样 ,祁立一开始也对疫情估计不足 。12月底社会上有了消息,那时医院也没有特殊的防护措施 。因为当时病例不是很多。而且这个病起病时,症状和普通的呼吸道感染区别不大 。
1月16日 ,祁立和同事感受到疫情不那么简单。医院的院感开始增加防护措施 。院感是医院的重要部门 ,作用就是防止和检测医院内的交叉感染 。这时候,虽然是外科医生 ,不直接接触发热或肺炎的病人 ,但祁立和他的同事也开始随时戴口罩了 ,当然N95很缺 。那时候医生之间已经准备好“上战场” 。3天后,紧急征调通知就下来了 。
02
如何看待封城?
祁立支持封城和交通管制 。从医学和流行病学的角度 ,减少人员流动,控制每个传染源,让每个病人获得合适的救治,是应对此类疫情最好的办法 。他个人觉得,如果更早封城 ,会更好。
当然 ,他知道封城之后会出现许多应激的困难 。作为一线医生,他也遇到了不少。
03
抗击疫情过程中 ,一线医生的真实工作状态究竟如何?
祁立担任的是院前急救医生,一旦接到电话,他们必须4分钟之内出车 ,前往拨打120的患者所在地 ,或者是需要转运病人的医院 。上了车之后 ,他就需要和患者及家属电话联系,了解病情,提供建议。到了现场 ,需要完成第一时间的急救治疗 ,然后把患者运到医院,与那里的医生完成交接。
在开设发热门诊的定点医院 ,医护人员主要集中在两个区域 :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发热门诊医生的主要工作是完善检查,给出初步诊断 ,再根据统一的治疗指南(全称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下文简称“指南”)推荐治疗手段 。之后,根据指南 ,疑似和确诊病人被收入隔离病房 ,由那里的医生治疗 。
祁立的工作节奏,是做24小时 ,休息48小时 。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则是一天三班倒 ,工作8小时 ,休息16小时 。但因为就诊人数远超过医院的“产能” ,所有人都在超负荷运转 。医生和护士经常需要换岗、补充 ,实际工作时间可能更长 。
1月28日的情况是,去他所在的医院看发热门诊 ,病人需要在户外排队3到4个小时 。前两天则更长 ,可能需要5到8个小时。这种人满为患的情况从封城之前就开始了。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摘要 :
传播途径 :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亦可通过接触传播。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者感染后病情较重,儿童及婴儿也有发病 。
潜伏期:基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 ,潜伏期一般为3至7天 ,最长不超过14天 。
临床分型:
1)普通型 :具有发热 、呼吸道等症状 ,影像学可见肺炎表现 ;
2)重型 ,符合下列任何一条:
呼吸窘迫 ,RR≥30 次/分;
静息状态下,指氧饱和度≤93% ;
动脉血氧分压(PaO2)/吸氧浓度(FiO2)≤300mmHg(1mmHg=0.133kPa) 。
3)危重型 ,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
出现呼吸衰竭 ,且需要机械通气;
出现休克 ;
合并其他器官功能衰竭需ICU 监护治疗。
04
担任院前医生以来 ,最棘手的事情是什么?
现在 ,祁立一次值班要接单15单左右 ,过去春节假期大约是每天3到5单。出车后 ,他没法估算这一单所需时间。因为有许多不确定因素 ,这不是指疾病本身 。新型冠状病毒本身的治疗 ,其实医生们已经有底了 。因为官方的指南已经出台,而且不断更新,他们只要根据指南来做 。
让祁立感到棘手的有两类情况 。
一种是他出诊后 ,发现病人症状较轻,检查、治疗 、开药 ,都可以在社区医院完成 ,没必要去医院发热门诊 。但病人可能不听 。“我们只能反复说服,跟他们说发热门诊交叉感染的风险,还有就诊条件的恶劣。”祁立说。
现在已经有些医院制作PPT,告诉医生如何与轻症患者沟通 。当然 ,祁立也知道,如果想要达到理想状态下的分级诊疗,社区医院的人力和物资也得补上。
另一种是病情严重的病人,没法送进抢救室 。祁立遇到过一次出诊,病人已经失去行动能力 ,他的诊断是需要迅速进入抢救室抢救 。但等送到定点医院 ,抢救室没有位子了。
“病人家属和医生在沟通 ,当然也会有争执摩擦 ,而我们能做的是两件事 ,一方面和其他医院沟通,看看有没有抢救室的床位 ,另一方面也和医院沟通 ,想想有什么办法 。院前医生的职责 ,是必须确保病人交接完毕。”祁立说。
最后 ,由于病人情况确实紧急 ,隔离病房里的医生出来临时抢救这位病人 。当然 ,这不符合规范,但情况特殊 。这次出诊和转运 ,花了近3个小时 。
05
目前的当务之急是什么?
对于一线医生来说 ,目前一切的困难和矛盾,都可以归结为医院的治疗能力,远远供不应求 。现在医院的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里塞满了病人 。而其中 ,有不少是不必到发热门诊就医的轻症患者 ,也有很多没有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病人 。
如何说服轻症的患者根据指南 ,分流到社区医院 ,或是居家治疗,避免过多人群涌入发热门诊,是包括祁立在内的一线医生最大的挑战。他们的想法很简单,把有限的医疗资源 ,最高效率地应用起来,才能更快遏制疫情 ,救治病人 ,防止扩散 。
06
一线医生最需要什么?
自从国家卫健委每天召开新闻发布会 ,记者总会追问真实的确诊和疑似病例到底有多少 。一线医生对这个数字反倒不关心了 。不仅因为高负荷的工作中没空想这些,更因为目前的确诊数字无法客观反映现有疫情控制措施的效果,对他们的工作也没有指导性意义。
现在确诊数字快速上升背后 ,是试剂盒越发充足 ,以及处于潜伏期的病人陆续发病 。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他们更关心的是客观条件和资源 ,这些才能支撑他们保持这种超负荷工作状态 。
以下三件事最要紧 。
医疗物资 。据祁立了解,不同医院的医疗物资储备都不相同 。外省市医疗队,或是军方医疗队接管的医院,普遍得到了补给 。更多的医院,在封城之前 ,已经开始各自想办法 。
有的医生托人从境外代购了几千套防护服 ,有志愿者把口罩送到医院 ,也有公司送来了易保存的快捷食品 ,这些的确是实实在在的帮助 。
在紧急时刻 ,医务工作者也会自助。物资被优先供应给要害位置 ,其他医生如果没有防护服,就用外科手术服顶一顶 。有的医生用游泳镜替代护目镜 ,也是有用的 ,可以防止身体的粘膜和病毒接触 。
祁立还看到一个基层医院的土办法 ,用透明的文件夹 ,剪开后用输液管代替绳子 ,再用洗手液消毒,系成一个简易的防护面罩,也能派上用场 。
“物资确实缺 ,尤其防护服等 ,我们也知道医院和政府都在想办法 ,还有很多人在帮忙 。作为医生能做的只有坚持工作,同时相信物资可以补上,相信每个人都尽到自己的职责。”祁立说。
交通保障 。祁立的微信里,有个群名叫“武汉医护人员接送群101号”.在封城之后 ,武汉很快又发布了市区内的交通管制 。如何去医院上班确实成为医护人员最急迫的难题。祁立了解到的解决办法有 :
1 、 有车的医护人员,就向医院申请通行证,尽可能带一些同事;
2 、没车的同事,除了搭车,还会向别人借车,然后申请通行证 ;有医生花了一天 ,向多年好友借了车 ,并嘱咐朋友把车上的坐垫 、玩偶 、配饰都拿掉 ;
3、实在不行 ,就通过市民互助 ,医生不愿意这么做 ,因为他们想尽可能控制可能的传染范围。
4 、政府也在提供车队。而医生们希望的,是尽快明确现在有些模糊的交通管制措施 ,落实每个医护人员的通勤 。
住宿保障 。医生都在自觉避免与家人住在一起 。独居的医生还好办 ,与人同居的医生,就得在外面找住处 ,医院附近的酒店是一大选择。
祁立知道 ,现在有很多酒店提供免费房间给医务工作者,他很感激,但也指出其中的安全隐患:酒店房间内的摆设和家具比病房多得多 ,消毒很难做到零死角 。有的医院较早在院区临时搭建了宿舍,但更多的医院在春节期间已经找不到工人了 ,疫情升级之后 ,就更不可能了 。
祁立听说政府正在组织集中的住宿点,他希望能尽快落实 。
07
一线医生要承受身体和心理等方面多重压力 ,怎么缓解?
身体是第一位的 。祁立回到家 ,把所有外出穿的衣服清洗消毒 ,洗完澡,自身消毒 。这些步骤完成后,抓紧睡觉。
所有医生都是趁着下班时间尽量补充睡眠,补充营养 。
在一线医生心里 ,病例快速增加,既增加了压力,也减轻了压力 。增加的是工作压力 ,病人太多,他们的身心都必须超负荷运转 。
减轻的压力在于 ,疫情刚开始时 ,重症比例高 ,而且有医护人员被感染 ,都是人 ,说不怕是假的 。但随着病例增加,他们知道重症病人往往是有其他基础疾病,对大多数人来说,症状不那么严重 ,也可以治愈。
这对他们的心理是个托底:就算中招了 ,也不会到最糟的那一步。
祁立说自己属于“没心没肺”类型,回到家休息好,和朋友聊聊天,看看剧,打打联机游戏。他知道有的医生在崩溃边缘 ,那么多患者,总会碰到有意不配合的。同事之间能做的,也就是在微信群里发些好消息,打气的话,或是搞笑视频 ,让气氛活跃一些。这是他们目前的心理支持手段 。
祁立每天也只是通个电话,跟长辈说下工作情况 ,报一下自己的体征 ,甚至不会刻意说一句“我很平安”。
08
最应该传递给公众的信息是什么?
祁立一直强调 ,希望尽可能让公众正确认识这个疾病和这次疫情。在家休息时 ,他也会尽可能在微信上科普 。他愿意接受采访的重要原因 ,也是希望能让更多普通人正确应对 ,这是对医生最大的帮助 。
如果轻症病人都能根据指南 ,通过合适的方法就诊,在社区医院接受合适的治疗 ,在家隔离 ,不仅自己能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有效控制病情 ,还能缓解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的压力。两个在建的“战地医院”,当然能缓解情况 ,但整个社会的有序应对和配合 ,是最好的补给 。
祁立提供了一些关于疫情的诊疗和公开信息,他相信认知可以减少恐慌 。
09
接下来会怎么样?
祁立说 ,一线的医生没有办法给出明确的预测,没有谁能给出这样的预测 ,现在 ,他们还处于激战中。
最近他和其他定点医院的医生交流,不少人觉得,如果现在公布的疫情防控措施,都实打实地落地 ,加上外界支援 、物资补给,也许一个月后 ,一线的情况就能缓和 。而武汉的疫情要完全控制住,可能需要两到三个月 。
在这期间,确诊人数还会有一段快速上升的过程 ,但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这不代表现行的措施没有效果 ,客观上也能帮助医生们对患者群体有更好的把握。现在要做的就是坚持下去 ,做好执行。(应采访对象要求 ,祁立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