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播报
《中国文化概论》
导论“中国文化”概说
“文化”这个词,我们每天都在使用,但要给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根据克罗博和克拉康1952年所作《文化——有关概念和定义的回顾》一书的统计,过去学者们给“文化”所下的定义已有200余种之多。而在这之后,关于“文化”的定义还在不断地产生 。
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究竟如何界定?这是我们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首先要弄清楚的 。
一、何为“文化”
“文化”一词在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 。“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周易·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礼记·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 。”《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 。”上引三条材料中的“文”均含有纹理、纹饰、文采、文章之义。在此基础上,“文”又可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性符号,以及文物典籍 、礼仪制度等 。“化”的本义,即为变易、生成、造化。《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 。”《周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礼记·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上述三条材料中的“化”,均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亦可释为改造 、教化 、培育等。
“文”与“化”并联使用,最早似见于《周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上,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刚美与柔美交相错杂,这是天的文采;文章灿明止于礼义,这是人类的文采。观察天的文采,可以知道四季变更及其规律;观察人类的文采,可以推行教化以促成天下昌明。①在这里,“人文”与“化成天下”紧密相联,实际上已经具备了以“文明教化”或“以文教化”为要义的“文化”一词的基本内涵 。
“文”与“化”联缀为一个词,是西汉以后的事 。刘向《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晋束皙《补之诗》:“文化内辑,武功外悠。”南齐王融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在“文化”一词的早期用法中,与“武力” 、“武功”对举,取其文明 、文雅、文治教化之义;与“神理”对举,取其相近的精神教化之义 。这诸多义项组合起来,便构成与天道自然(天文)相对的社会人伦(人文) 。
西方语系中的“文化”一词,与汉语言的“文化”既相同又相异 。英语的culture和德语的kultur均由拉丁语的cultura转化而来 。拉丁语的cultrra有耕作、掘垦、居住、动植物培育等与物质生活相关的意义,这种用法至今在“农业”(agriculture)和“园艺”(horiticulture)中依然保存着 。从16世纪初开始,英语的culture在其物质性的栽培、种植的意义上逐步引申出神明拜祭 、性情陶冶、品德教化等涵义。由此可见,中国语言系统的“文化”一开始就专注于精神和人文的领域,而拉丁语系的cultura则是从对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解说开始,逐渐延伸至精神活动的领域。
实际上,“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并不很流行,“文化”作为一个内涵丰富 、外延宽广的概念,是由近代欧洲开创的。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作了系统的阐释,他将“文化”界定为“是包括全部知识 、信仰 、艺术、道德 、法律 、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① 。泰勒强调了“文化”在精神层面的涵义,与中国语言系统的“文化”有相通之处 。
如果将拉丁语的cultura和汉语的“文化”联系起来考虑,则可以得出对“文化”的广义理解:包括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创造活动在内的人类的所有的活动及其结果,均可称之为“文化”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国著名文化学家梁漱溟指出:“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 、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
②美国人类学家拉尔夫·林顿也指出:“文化指的是任何社会的全部生活方式……没有无文化的社会,甚至没有无文化的个人。每个社会,无论它的文化多么简陋,总是有一种文化 。从个人跻身于一种或几种文化的意义上看,每个人都是有文化的人 。”③显然,这与我们平常所说的谁有没有“文化”(意即有没有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是大不相同的。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与自然的本质区分,着眼于人类的社会实践以及由此实践所导致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自然的人化”。人生活于自然之中,人类将自己的才智 、情感、创造力 、想像力注入自然,使自然逐渐变得被人理解、与人沟通并为人
所用 。人类正是在认识 、适应 、利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自己的文化,也创造了人自身。“……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 、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然和必然 、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④这一“解决”的结晶就是“文化”,亦即“自然的人化”。正如“人文”是相对于“天文”而言的,广义的“文化”则是相对于“自然”而言的 。文化由人所创造,文化也创造了人,一切文化都是属人的,是自然向属人的转化,是人类有史以来的全部创造活动及其结晶 。
广义的文化(大文化)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域;而狭义的文化(小文化)则排除广义的文化概念中的物质性成分,将文化限定在人类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方面,前述《周易》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及泰勤《原始文化》关于“文化”的定义,均属狭义的文化 。中国文化学者田汝康亦从狭义(小文化)立场来界定文化的内涵,指出文化一词含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一 、指一个国家或民族长期积累下来的精神财富——实际指的就是思想史 。二、指与物质文明相对的精神文明——简言之也就是教养问题,包括了语言、社会风气 、道德规范等。三 、指区别于经济 、科技 、教育的文化艺术活动 。”①毛泽东《亲民主主义论》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也是从狭义文化的角度立论 。简言之,广义的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总和,它包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等及其广泛的方面;狭义的文化则是人
的全部精神创造活动的总和,它包括意识 、观念、心态和习俗等内容。本书概述中国文化,对“文化”一词的理解,建立在广义(大文化)的基础之上;而对“中国文化”方方面面的阐释和介绍,则大体限定在狭义(小文化)的范围之内。
《学校经营》
企业精神与管理创新(序)
1996年出版的一本名为《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奥斯本 、盖布勒著,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的译著,着重讨论了公司部门是公立教育 、卫生保健和政府管理部门。时任美国总统的的克林顿曾这样评价道:“美国每一位当选官员应该阅读这本书 。我们要使政府在90年代充满新的活力,就必须对政府进行改革。该书给我们提供了改革的蓝图。”
那么何谓企业精神?一般而言,“企业精神”是指企业文化的集中反映,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它表明了企业的追求和志向,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 、求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原,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一致、彼此共鸣的内心态度 、意志状况和思想境界 。它源于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实践,反映了一个企业的特点。
因此,当我们在学校环境下讨论企业精神时,首先考虑的就是学校管理的创新 。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从五个方面谈到如何进行教育创新,其中专门指出要“借鉴世界上先进的办学经验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应用现代管理思想,来促进学校管理的创新和形成教育服务的理念,或许就是一种经验 。对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1972年出版的名著《学会生存》中指出:“最近的各种实验表明:许多工业体系中的新管理程序,都可以实际应用于教育,不仅在全国范围可以这样做(如监督整个教育体系运行的方式),而且在一个教育机构内部也可以这样做 。”
《学校文化》组织(企业)文化指的是一个组织或企业的行为规范和共同的价值观念,是一个组织共有的哲学观 、信仰、期望 、态度。借鉴企业文化的研究
视角来探讨学校文化的建设,可以在学校发展中更多地考虑其文化内涵的建设和形成,如学校组织中文化的各个层面(深层、中层 、表层)或组织文化 、制度文化、教师文化和学生的社会团活动及各种节庆如艺术节 、科技节等活动的角度,来考虑校园文化的建设 。
《学校管理体系与ISO 9000标准》如何使学校的管理更为科学,建立和编制指导学校实际工作的管理手册,或许是今天的校长必须予以考虑。目前很多学校开始关注企业界通行的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有的更是将其付诸实践 。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看,学校可以借鉴这一质量管理标准来建立学校的质量管理体系,但如何有效地使这一管理体系更适用于学校,则是需要加以学习和研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