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播报
两代人的对话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安德烈已不再是《孩子你慢慢来》中那个时时刻刻黏着妈妈的小男孩了,他 18岁了 。 在龙应台出任台北文化局长的 4年时间里, 那个小男孩安安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 “冷 冷”地看着她的青年 。作为母亲,龙应台难以接受这样的变化和反差, 她决定用书信的方式 和儿子“打开天窗说亮话” 。这是一个母亲对于已经成年的孩子渐行渐远的那份不安,那种 迫切想要沟通与了解的心情。
两代人之间必定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比如说安德烈不满妈妈过时的装扮 、 保守陈旧的思 维, “ 你为什么不试试看进入我的现代、我的网络 、我的世界呢?你为什么不花点时间,好 好思考 „ 打扮 ‟ 这件事, 买点贵的 、 好的衣服来穿?你为什么不偶尔去个你从来不会去的酒吧, 去听听你从来没听过的音乐?难道你已经老到不能再接受新的东西?还是说,你已经定型, 而更糟的是,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已经定型得不能动弹? ” 安德烈如是说。他们是两代人,有 着三十岁的年龄差,他们又有着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要拉近距离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十八岁的安德烈又有着这个年纪特有的迷茫, 他说 ” 我真的不知道将来要做什么, MM , 你十 八岁的时候知道什么 ? ” 龙应台回忆了自己成长的小渔村, 一个贫瘠、愚昧落后的地方, 虽然 没有给她什么养分, 但是给了她一种能力, 悲悯同情的能力 。 而安德烈这一代人完全就是生 活在现代化浪潮中的热带鱼, 享受着物质的充盈和精神的满足 。 同样的十八岁, 不同的视角, 也让他们形成了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 、世界观 。
书信的话题大到知识分子的社会问题, 小到如何打扮自己和交往什么样的女朋友 。 龙应 台也与儿子分享情感问题的心得,她如是说“人生像条大河, 可能风景清丽,更可能惊涛骇 浪。你需要的伴侣, 最好是那能够和你并肩立在船头,浅斟低唱两岸风光, 同时更能在惊涛 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换句话说,最好她本身不是你必须应付的惊涛骇浪” 。为 了融入年轻人的世界,她也尝试着听摇滚乐,但当她听到安德烈口中描述的“性 、药 、摇滚 乐”时,作为母亲的她还是淡定不了了, “ 请你告诉我,你信中所说的 „ 性、药、摇滚乐 ‟ 是现 实描述还是抽象隐喻?尽速回信 。 ” 但安德烈的回答更是许多年轻人的心声,所谓 „ 药 ‟ ,可以 是酒精,可以是足球或者任何该你全心投入,尽情燃烧的东西。 ……„ 摇滚乐 ‟ 不仅只是音乐, 它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品位的总体概念:一种自我解放, 不在乎别人的眼光, 自由自在的生活, 对不可知的敢于探索,对人与人关系的联系加深 ……” 老一辈的人要想了解年轻人在想什么, 喜欢什么, 讨厌什么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代沟是真实而鲜活的存在, 要想跨越不是件容 易的事。
这部由 36封家书构成的书,不仅横跨了新与旧,左派与右派,流行文化与人文关怀, 更横跨了母与子的世代价值观,集结成这一本精彩的散文集 。龙应台是一名作家 , 但更是一 名苦口婆心的普通母亲 , 她以最朴实无华的言语打动儿子安德烈的内心深处 , 用温柔的口吻 . 坚定的语气 , 诉说中国籍的妈妈为什么会这么想 , 这么做 , 不为说服 , 只是要诚实表达心中感受 . 于丹 〈论语〉 心得里面有这样一段论述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 , 只有一种 爱以分离为目的 , 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 父母真正成功的爱 , 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 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 , 这种分离越早 , 你就越成功 ." 母子二人以书信的方式进入了对 方的生活、心灵和世界 . 这是一种很好的寻求母子沟通的方式 , 同时反映了当代青年与母亲之 间的代沟 , 不同年代的教育和经历反映出来了不同的理念 . 其实两代人的隔阂随处可见, 身处 青春期的我们也都遭遇过与父母的沟通问题,有着叛逆 、抗拒 、冷淡 、不屑的不良情绪,有 着难以跨越的代沟 。 但冷处理永远会使问题更糟, 使隔阂更大, 要努力寻找一种合适的交流 方式, 彼此体验对方的世界, 在交流与沟通中学会和谐地相处。 父母嘘寒问暖的电话常常让 我们感觉到厌烦和多余,每天的对话无非就是“吃了吗?”, “睡得好吗?”,“作业做了 吗?”,我们无比希望摆脱父母的约束,抛开陈规旧俗,就像安德烈抗拒龙应台的“电话骚
扰” 一样, 但父母对子女的牵挂是时间和空间都割舍不断的, 只是两代人对于亲情的理解和 表达方式不同,父母要学会放手,而子女也要体谅父母的爱心,沟通会架起理解的桥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