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播报
侠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一种审美模式,一种特有的人格典范 。武侠亦是民族文化中的智慧与愿望的化身,而侠义是武侠小说独特主题,也是武侠小说刻画的主体。在《史记·游侠列传》中司马迁用这样的话来概括游侠精神:“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驱,赴士亡厄困,既已存亡生死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此乃武侠精神之本质 。在金庸的小说中,围绕侠义写了许许多多感天动地的人物故事和场面 。金庸先生认为:侠与英雄是区别在于侠士可以不顾于自己的利益,可以为正义为社会,为国家牺牲自己,侠义有一点就是为了别人利益可以不顾自己的利益。这些笔墨体现了作者传统的文化观、道德价值观和人生理想精神,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侠义精神由此而成为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核心思想。
一 、传统侠义观在金庸作品中的体现
“义”是中国侠士之魂,也是金庸武侠小说之魂 。在金庸看来“义”的内涵在于英雄人物的肝胆相照,惺惺相惜,一诺千金,不负于人,是路见不平舍身相助,扶困济贫,不畏强暴,这些特点无不表现了传统侠义之士应具备的个性特征,这些内涵被充分融入了金庸的作品中。《倚天屠龙记》中的张翠山 、殷素素因为觉得有负于三师兄俞岱岩,夫妇双双自尽,壮烈之极;宋青书害死师叔莫声谷,父亲宋远桥最终也是大义灭亲成就师兄弟的恩义。《飞狐外传》中的赵半山说得好“咱们学武的,功夫自然有高有低,但只要心地光明磊落,行事无愧于天地,那么武功高点的固然好,武功低也是一般的受人敬重”L1]。这句话说得通俗一点,似乎可以理解为“练武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胡斐在佛山镇上为钟阿四一家打抱不平,敢于和闵天南较量,一心要株杀“南天一霸”。《笑傲江湖》中令狐冲救仪琳,也全无个人打算,他不管采花大盗田伯光武功多么高强,凭着一腔热血就舍命与田伯光死缠,使仪琳免遭毒手 。武侠小说中常描写到帮会、社团,他们集结的一个根本的原则就是要讲义气,是喝过血酒拜过关公的,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背叛朋友是要三刀六洞,为人不齿的 。在金庸小说中这类例子俯拾皆是,皆表现出了传统的侠义之道。传统侠义之道造出了传统的侠客之士,成了人们心中的信仰、希望,而真正的游侠的价值正是在于精神的感召,它使得千百年来不少仁人志士向往,并追求那种崇高但又有点不切实际的人生境界 。武侠则成为民族文化中的智慧与愿望的化身,成为人们理想的追求和寄托。
二、传统道德世界中的侠义:为民为国,侠之大者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正统和主流,强调的是立德 、立功、立言,实现自我的价值 。当儒家思想遇到侠义精神时,两种思想交融汇通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那就是儒侠。儒之侠以“为国为民,兼济天下”为核心,他们的江湖多与国家和江山有关,一己之情仇爱恨也多半要以国家之仇 、民族之恨为计;他们的事业也不只是在江湖上扶危济贫而是在国家遭受灾难,民族受欺辱时挺 。第23卷王娟,王颖;金庸武侠小说侠义精神解读· 9 ·挺身而出,奋不顾身,维护国家和民族大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此乃金庸武侠小说的灵魂 。
(一)金庸武侠人物的第一大侠郭靖: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金庸在《射雕英雄传》借大侠郭靖之口说出了他的侠义观——“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是一种中国人独有的伦理价值 。郭靖出身农家,资质质朴甚至有点笨拙,但他刻苦、沉稳,富有责任感 。认定了的目标就坚持去做,绝不畏难退缩,自知愚钝反而倍加努力 。人一我十,武功终于达到了超群的地步 。从《射雕英雄传》到《神雕侠侣》郭靖都在坚持抗元,死守襄阳城 。一守十年。明知道蒙古兵力强盛,自己迟早会失败,但是只要能守一天就尽力多守,绝不放弃。黄蓉原想到最后关头他俩可借汗血宝马脱身,郭靖坚决反对 。黄蓉只好长叹道:“我原知难免有此一日,罢罢罢,你活我也活,你死我也死就是!”[2]这种精神是可歌可泣的 。郭靖之所以能坚守襄阳数十年,就是因为他有一种自觉的“为国为民”的责任感 。在金庸的观念里,一个人若要成为侠,不在乎他的成功或他的地位有多少,而在于他是否为国家为百姓做出了怎样的贡献,或是他为正义,为他人做出了什么 。《射雕英雄传》中郭靖和年老力衰的成吉思汗曾有一段对话,成吉思汗说:“我所建大国历代莫可于比?? 你说古今英
雄有谁及的上我?”郭靖答道:“大汗武功之盛古来无人能及,只是大汗一人威风凛凛,天下却不知积了多少白骨,流了多少孤儿寡妇的泪。”在郭靖看来,英雄必是为民造福,爱护百姓之人。他驻守襄阳,抵抗蒙古的入侵,可以说正是在实践他尊敬所说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时的郭靖其实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江湖恩仇的框架完全把国家兴亡、百姓疾苦与自身联系在一起了。所以江湖上人人都称其为郭大侠。《神雕侠侣》中郭靖在襄阳曾对杨过说:“我辈练功学武,所为何事?行侠仗义,济人困厄固然是本分,但这只是侠小者 。江湖上以尊称我一声郭大侠,实因敬我为国为民奋不顾身地助守襄阳,只盼你心头牢牢记着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八个字,日后名扬天下成为受万民敬仰的真正大侠 。”l3]起名时就已经含有为大宋国雪耻的意味,而长大成人的他也不负众望为保卫大宋江山拼尽全力 。郭靖由此被众多金庸小说研究者公认为第一大侠。
(二)金庸武侠人物的第一英雄萧峰:儒家的人与神
《天龙八部》是金庸武侠小说创作的第二个高峰,它奠定了金庸由武侠小说大家升格为武侠小说大师的地位 。主人公萧峰被严家炎 、倪匡、陈墨等论者都许为金庸武侠第一英雄 。他的武功不依苦练不遭奇遇却莫之能御;他仁侠善良却恩怨分明不滥好迂腐;他为大王 、为帮主 、为普通人都能感念天下苍生不为己甚;他做情人、做兄弟、做儿子都有肝胆有担当以死相报义薄云天。在这个人物身上,金庸先生寄予了自己崇高的审美情怀,表达了儒家文化对于人性的最高理想 。陈墨先生认为:“儒家之侠的最大特点,是关心国家大事及民族危亡,同时又愿意牺牲自我,鞠躬尽瘁 。”[4 萧峰最能反映儒家之侠的理念 。作为武林第一大帮帮主,他的一生就是为国为民的一生,但作者确在他左右为难的灵魂深处描写他尴尬的人生 。小说开篇就是他为了维护大宋国的利益率领他的帮众
勇战西夏来犯者,但随着故事的发展,他慢慢发现自己竟然不是汉人,他为之奋斗和维护的帮派竟然是自
己的杀父仇人,他被排挤 、被诬陷 。但最终的结局仍然说明,他逃脱不了自己心中“为国”的理念,尽管大
宋对他不仁不义,但他的生命仍然以维护大宋江山而告终,同时他却背叛了自己的国家大辽,所以,他毅然选择了自杀 。不管是选择大宋或者大辽,其中渗透的都是为国为民的思想,萧峰比郭靖形象更浑厚 、更丰满、更有力度。郭靖为国为民令读者称快,萧峰为国为民则令人震撼和扼腕 。他们无不成为金庸笔下大侠之大者 。
三、侠的超越和颠覆:侠与反侠
金庸笔下的传统侠者以及侠之大成者,让读者深深地陷入了侠义的荡气回肠中,然而在《神雕侠侣》和《鹿
鼎记》中却又为我们揭开对侠义精神的另一种思考 。《神雕侠侣》中的男主人公杨过身上,表现了太多与传统的侠士特别是与郭靖那样的正统侠士不协调的性格和品质 。他狡狭轻浮、任性偏激 、个人主义 、自我中心 、心胸狭窄、报仇心切、背叛师门、娶师为妻等等无一不具有邪的因素,这样的一个小邪却也能成为“冈陵夜话”中众人仰慕,有口皆碑的“神雕大侠”,这则成了金庸对“侠”人物形象塑造的一大突破 。因为此前武侠小说中的“侠”包括金庸自己的小说在内.都是赋予那些“大侠”一身“正义” 、“正派”、“正直”。金庸让一个“正中有邪” 、“邪中有正” 、“正邪交融”的杨过通过“非常人”、“非常态”、“非常情”的非常磨难和非常考验从而令人信服地告诉我们.一个有着很多毛病和缺点的人也能经过客观的影响 、主观的努力,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一个为人称颂的“大侠” 。而杨过的“邪”——狡狭中透着机灵;偏激中夹着狂放;· lO ·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第23卷
虽从自我出发却常为人献身;虽时有狭窄之心胸却“天生一副侠义心肠”;虽与数女子情有所牵却对小龙女“至死靡他”,其“深情狂放、至情至性”一面反因其“邪”而显其
“真”——真实人格的魅力 。杨过的大侠
形象已逐渐步入了反侠的观点 。金庸笔下的侠者真正转为反侠的作品是《鹿鼎记》 。《鹿鼎记》的完成宣告了金庸武侠小说创造的结束 。这部封山之作塑造了“小流氓”韦小宝这一人物形象。此人机灵 、世故,不学无术,善于耍无赖,就是这样一个人凭着三分机智加七分运气,从满清第一武士鳌拜到天地会第一英雄陈近南甚至身居高位的康熙皇帝,无不被他通吃。靠着自己的小聪明,他飞黄腾达,官运亨通,并娶到了七个如花似玉的老婆 。他
无权无勇,没有理想只能凭着小聪明加上一点运气无往而不胜。就这样的一个小人物他何以为侠?如按儒家标准,他不是侠,但行为处世他却有他的大原则——恪守江湖道义 。对部下,韦小宝动辄赏赐几千两银子,是谓仁;对天地会,他宁死不肯出卖,是谓义;对几位师傅,他服侍备至,是谓礼;虽然没有多少修
养,却能设法摆平罗刹公主苏菲亚,是谓机智;说过的话一言九鼎,是谓信。可见传统道德中的仁 、义、礼 、智、信韦小宝全部具备。韦小宝既不是大侠也非传统的侠,他不过是一个非侠非英雄的小人物,然而他的形象却体现了金庸对整体的国民性的反思。这个社会上真正的侠者毕竟是少数的仁,而像韦小宝这样的小人物才是现实中存在的大多数。因此,韦小宝亦成为了金庸小说中的文化象征。
四、结语
金庸一生写了l4部武侠著作,其核心思想侠义在这l4部作品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而我们也被作品中荡气回肠的侠义之道深深吸引 。侠义之所以成为千百年来不少仁人志士追求的崇高的人生境界,正是侠义精神以及侠义的价值体现 。然而,侠所代表的人生价值以及人生境界到底是什么呢?金庸先生在小说《神雕侠侣》中给出了人性善恶的辩证思考:何为好人,何为坏人?侠者亦或是非侠非英雄的小人物,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侠之精神的体现呢?这正是金庸先生的武侠作品不同于一般武侠小说的深奥之处,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即是他给人们留下了太多的回
味与反思 。
参考文献:
[1]金庸.飞狐外传[M].北京:三联书店.1994.
[23金庸.射雕英雄传[MJ.北京:三联书店,1994.
E37金庸.神雕侠侣[M].北京:三联书店,1994.
[43陈墨.孤独之侠——金庸小说论[M].上海:三联书店.1999: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