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播报
原标题 :国际观察丨马来西亚确诊已超900例 还在指望“热天杀毒”吗?
17年前的SARS病毒 ,出现于冬季 ,消失于夏秋季 ,再也没有回来 。
很多人据此推测甚至期盼:新冠病毒会随着气温升高而自然消失。
可是,近几天来马来西亚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激增、疫情进一步蔓延的现状,恐让人们美好的期盼彻底破灭。
先看一组数据 :3月17日,该国新增120例新冠肺炎病例 ,首报死亡病例;3月18日 ,该国新增117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确诊病例790例 ;截至3月19日中午12点 ,该国新增110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累计确诊病例900例 。按照近几日确诊人数每日过百的情况来看,距离该国确诊病例总数破千不会太久 。
众所周知 ,马来西亚常年天气炎热 ,从温度来看 ,该国多地2月底以来最高气温普遍达到34度左右 。用实际情况“现身说法” :指望天气变暖遏制冠状病毒传播还为时过早 ,“天热病毒自灭”说法恐难站住脚 。
世界卫生组织18日说 ,全球报告的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已超过20万例 ,死亡超过8000例。面对疫情全球多点暴发的态势,各国不断升级防控措施 ,已有数十个国家宣布进入紧急状态,还有多国已采取最严厉的“封城”甚至“封国”措施。
随着疫情在全球大暴发,一些人认为,北半球的暖春天气可能会减缓甚至停止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 。美国总统川普是这一说法的支持者。针对新型冠状病毒 ,他曾预测 ,一旦天气转暖 ,这种致命冠状病毒将不再构成威胁 。
据美国《国会山报》2月10日报道 ,川普说,“一般来说 ,高温会杀死这种病毒。很多人认为 ,随着高温的到来 ,这种病毒会在4月份消失 。”
来自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人类病毒研究所、马里兰大学地球系统科学跨学科中心等研究机构在几天前曾在在线预印平台SSRN上发布过一篇论文 ,通过分析新冠肺炎疫情的气温和纬度特征 ,预测新冠肺炎潜在的季节性。
根据该论文,研究人员认为 :“相当多的传染病在发病率上表现出季节性特征,包括人类冠状病毒 。”
这篇论文提到 ,229E、HKU1、NL63和OC43 ,这些人类冠状病毒通常引起常见的感冒症状。其在12月到4月之间表现出强烈的冬季季节性 ,在温带地区的夏季却难以检测到。
论文指出了疫情的全球发展格局:疫情中心地区大致都在北纬30至50度范围内。
对于出现显著疫情的地区 ,在气候特征上又有哪些规律?研究人员发现 ,在2020年1月的中国武汉 ,以及2月份受疫情影响的其他地区,具有相似的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平均气温在5到11摄氏度之间 ,相对湿度在47%到79%之间。
“这些地点还表现出一个共同点 ,即疫情暴发时间与年度温度周期的最低点重合 ,因此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温度相对稳定。”研究人员指出 ,此外,没有一个疫区城市的最低气温低于0摄氏度。
他们还提出 ,疫区城市的平均温度和相对湿度,与已知有利于冠状病毒存活的实验室条件相似——温度为4摄氏度,相对湿度20%-80%。
“所有这些都表明 ,温度与2019新冠病毒的环境生存与传播之间,存在潜在的直接关系。”这些研究人员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根据其他人类冠状病毒的季节性特征预测 ,今后几个月内 ,新冠肺炎病例可能会在北纬30度以上疫区显著减少。
他们提出了两种可能 :
一种可能是 ,新冠肺炎在热带地区像流感一样以低水平流行,并在秋末和冬季在温带地区再次卷土重来;
另一种可能性是,到了夏季 ,新冠肺炎无法在热带和南半球维持生存并消失 。
值得注意的是,这篇论文并没有考虑气候异常 、人为干预 、病毒变异等因素。
如何看待新冠病毒与气温之间的关系?新冠病毒真的会在夏天自然消失吗?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院长舒跃龙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解答 。
“提出病毒会在夏天消失的主要理由 ,是基于对2003年SARS疫情表面现象的理解 ,因为2003年SARS就是当年7月份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疫情结束 ,SARS病毒也没有再出现。” 舒跃龙说。
舒跃龙强调,但是大家不应该忘记的是 ,当年发生SARS疫情时 ,全球特别是中国也采取了强有力的防控措施 ,才成功防控疫情。
“气温的上升可能会对病毒在自然条件下的存活有一定影响,比如每年夏季在温带地区 ,流感活动很低就是证明。因此可以推测 ,夏天气温上升可能会降低疫情的流行强度,但是不太可能自然消失。” 舒跃龙说 。
舒跃龙认为 ,新冠病毒的未来命运有几种可能 。
一是病毒只在人群中流行 ,但是毒力减弱,只引起人群普通感冒症状,类似于人群中流行的229E和OC43等冠状病毒。
二是今年冬天卷土重来 ,致病力和传播力没有明显改变 ,但随着人群群体免疫水平的升高 ,疫情逐步减弱,对人的健康威胁越来越小。
“更期待今年冬天来临之前疫苗能够研发成功 ,通过接种疫苗降低疾病负担,甚至控制其流行。” 舒跃龙说 。
三是新冠病毒不仅在人群中流行,而且可以跨种传播到其它动物 。因为多种动物都可以表达ACE2受体,包括非人灵长类动物、雪貂、猪和猫等 。
“不排除病毒传播到其它动物 ,从而演化成一种新的人畜共患病 ,长期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可能 。应加强对动物中新冠病毒的监测。” 舒跃龙说 。
3月16日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记者见面会 ,北京协和医院传染病科副主任 、副主任医师曹玮在回答记者问题时表示 ,在所有影响新冠病毒的因素中,没有证据显示天气因素与新冠病毒有直接关系 。
要想了解“气温升高后对冠状病毒是否有影响”,我们就必须预先了解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
冠状病毒对热比较敏感,如SARSCOV(引起SARS的病毒)在37℃环境中可存活4天,56℃加热90分钟 ,75℃加热30分钟均可灭活病毒。
新冠病毒作为与SARS同源的一种病毒,也具有以上特点 。该病毒对热和紫外线敏感,56℃30分钟可有效灭活 。
有科学家研究过:蝙蝠虽然携带冠状病毒,但自身不感染是因为其不断飞行时所产生的热量使自体体温可高达40℃以上 ,这种40℃的高温可以“免除”病原体的侵害 !而人体却不能耐受自己身体40℃的高温 ,因此蝙蝠携带病毒而不发病 ,而人体基本上没有针对冠状病毒的“先天免疫力”而普遍易感。
人实际上是“恒温动物”,即人体具有自我调节功能 ,使体温不会因为外界环境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并且能始终保持相对稳定 。病毒作为一种微生物 ,也像人一样,会不耐热 ,但根据冠状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只有75℃以上的高温才可能被快速灭活 ,即使是在“赤日炎炎”的夏季,太阳直射下的温度也只有40℃ ,最多50℃,因此,期盼气温升高后病毒自然“烟消云散”并不现实 。
近期,多国专家一致的意见是 :要想确认新型冠状病毒扩散趋势与天气之间的关系 ,还需要继续观望一段时间 。
德国汉诺威实验和临床感染研究中心的分子病毒学家托马斯·皮奇曼在接受采访时也曾表示,对于许多病毒来说,温度越高,日子就越不好过。新冠病毒是被一层脂质层包裹的 ,脂质层不是特别耐热 ,所以病毒在温度升高后很快就被杀死 。但他也坦诚 :“新冠病毒是否会如同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在夏天消失 ,这一问题严格来说无法回答,因为人类对这一病毒的认识还不够 。”
此前,清华大学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主任 ,全球健康与传染病研究中心主任张林琦教授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表示 ,“温度对于新冠病毒消失会有一定的影响 ,但是我觉得不是决定性的影响因素。”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则表示 ,炎热可能对病毒有一定抑制作用 ,但最终是防控和天气谁的作用更大 ,还不好说 ,需要进一步研究 。
目前 ,天气炎热的斯里兰卡已累计确诊病例达43例 。南半球过着初秋的新西兰累计确诊病例28例 ,已决定将对所有外国人关闭边境。截至19日上午6时30分,澳大利亚累计确诊病例增至565例 ,较前一天增加111例。而南太平洋岛国斐济也证实该国出现首个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这样看来 ,“天热病毒自灭”是真的指望不上。强有力的防控手段 、药物研发 、疫苗研发 ,才是人类战胜新冠病毒的最佳“药方”。
封面新闻记者 王萌 综合《科技日报》 、《参考消息》、新华社 、中新网等